玩机械 > 机械知识
+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2022-03-18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文摘

1、 材料力学的任务:

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

应力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平均应力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                      1.1

全应力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3         1.2

正应力 垂直于截面的应力分量,用符号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4表示。

切应力 相切于截面的应力分量,用符号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5表示。

应力的量纲: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6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7

线应变  单位长度上的变形量,无量纲,其物理意义是构件上一点沿某一方向变形量的大小。

外力偶矩

传动轴所受的外力偶矩通常不是直接给出,而是根据轴的转速n与传递的功率P来计算。

当功率P单位为千瓦(kW),转速为nr/min)时,外力偶矩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8

当功率P单位为马力(PS),转速为nr/min)时,外力偶矩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9

拉(压)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拉压杆件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0,且为平均分布,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1     (3-1)

式中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2为该横截面的轴力,A为横截面面积。

正负号规定  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公式(3-1)的适用条件:

1)杆端外力的合力作用线与杆轴线重合,即只适于轴向拉(压)杆件;

2)适用于离杆o受力区域稍远处的横截面;

3)杆件上有孔洞或凹槽时,该处将产生局部应力集中现象,横截面上应力分布很不均匀;

4)截面连续变化的直杆,杆件两侧棱边的夹角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3

拉压杆件任意斜截面(a图)上的应力为平均分布,其计算公式为

全应力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4 (3-2)

正应力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53-3

切0力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6 3-4

式中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7为横截面上的应力。

正负号规定:

*    由横截面外法线转至斜截面的外法线,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8  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9  对脱离体内一点产生顺时针力矩的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0为正,反之为负。

两点结论:

1)当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1时,即横截面上,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2达到最大值,即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3。当*=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4时,即纵截面上,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5=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6=0

2)当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7时,即与杆轴成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8的斜截面上,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9达到最大值,即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30

12 拉(压)杆的应变和胡克定律

1)变形及应变

杆件受到轴向拉力时,轴向伸长,横向缩短;受到轴向压力时,轴向缩短,横向伸长。如图3-2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31

3-2

轴向变形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32   轴向线应变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33   横向变形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34

横向线应变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35   正负号规定   伸长为正,缩短为负。

2)胡克定律

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36     3-5

或用轴力及杆件的变形量表示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37      (3-6)

式中EA称为杆件的抗拉(压)刚度,是表征杆件抵抗拉压弹性变形能力的量。

公式(3-6)的适用条件:

(a)材料在线弹性范围内工作,即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38

(b)在计算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39时,l长度内其NEA均应为常量。如杆件上各段不同,则应分段计算,求其代数和得总变形。即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40    (3-7)

(3)泊松比  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之比的绝对值。即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41      (3-8)

1-1 低碳钢拉伸过程的四个阶段

     

1-5中线段

特征点

               

弹性阶段

oab

比例极限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42

弹性极限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43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44为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的最高应力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45为不产生残余变形的最高应力

屈服阶段

bc

屈服极限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46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47为应力变化不大而变形显著增加时的最低应力

强化阶段

ce

抗拉强度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48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49为材料在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名义应力

局部形变阶段

ef

产生颈缩现象到试件断裂

1-2  主要性能指标

性能

性能指标

说明

弹性性能

弹性模量E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50

强度性能

屈服极限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51

材料出现显著的塑性变形

抗拉强度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52

材料的最大承载能力

塑性性能

延伸率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53

材料拉断时的塑性变形程度

截面收缩率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54

材料的塑性变形程度

强度计算

许用应力   材料正常工作容许采用的最高应力,由极限应力除以安全系数求得。

塑性材料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55]=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56        脆性材料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57]=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58

其中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59称为安全系数,且大于1

强度条件:构件工作时的最大工作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

对轴向拉伸(压缩)杆件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60          3-9

按式(1-4)可进行强度校核、截面设计、确定许克载荷等三类强度计算。

2.1  切应力互等定理

受力构件内任意一点两个相互垂直面上,切应力总是成对产生,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同时垂直指向或者背离两截面交线,且与截面上存在正应力与否无关。

2.2纯剪切

单元体各侧面上只有切应力而无正应力的受力x态,称为纯剪切应力状态。

2.3切应变

切应力作用下,单元体两相互垂直边的直角改变量称为切应变或切应变,用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61表示。

2.4 剪切胡克定律

在材料的比例极限范围内,切应力与切应变成正比,即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62      (3-10)        

式中G为材料的切变模量,为材料的又一弹性常数(另两个弹性常数为弹性模量E及泊松比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63,其数值由实验决定。

对各向同性材料,E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64G有下列关系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65      (3-11)

2.5.2切应力计算公式

横截面上某一点切应力大小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66            (3-12)

式中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67为该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68为欲求的点至圆心的距离。

圆截面周边上的切应力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69         (3-13)

式中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70称为扭转截面系数,R为圆截面半径。

2.5.3 切应力公式讨论

(1)       切应力公式(3-12)和式(3-13)适用于材料在线弹性范围内、小变形时的等圆截面直杆;对小锥度圆截面直杆以及阶梯形圆轴亦可近似应用,其误差在工程允许范围内。

(2)       极惯性矩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71和扭转截面系数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72是截面几何特征量,计算公 见表3-3。在面积不变情况下,材料离散程度高,其值愈大;反映出轴抵抗扭转破坏和变形的能力愈强。因此,设计空心轴比实心轴更为合理。

   3-3

实心圆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73(外径为d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74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75

空心圆

(外径为D

内径为d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76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77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78

2.5.4强度条件

圆轴扭转时,全轴中最大切应力不得超过材料允许极限值,否则将发生破坏。因此,强度条件为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79           (3-14)  对等圆截面直杆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80              3-15)式中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81为材料的许用切应力。

3.1.1中性层的曲率与弯矩的关系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82           (3-16)

式中,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83是变形后梁轴线的曲率半径;E是材料的弹性模量;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84是横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惯性矩。

3.1.2横截面上各点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85            (3-17)

式中,M是横截面上的弯矩;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86的意义同上;y是欲求正应力的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最大正应力出现在距中性轴最远点处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87             3-18

式中,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88称为抗弯截面系数。对于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89的矩形截面,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90;对于直径为D的圆形截面,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91;对于内外径之比为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92的环形截面,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93

若中性轴是横截面的对称轴,则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数值相等,若不是对称轴,则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数值不相等。

3.2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梁的最大工作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容许应力,其表达式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94                 3-19

对于由拉;压强度不等的材料制成的上下不对称截面梁(如T字形截面、上下不等边的工字形截面等),其强度条件应表达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95          3-20a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96          3-20b

式中,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97分别是材料的容许拉应力和容许压应力;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98分别是最大拉应力点和最大压应力点距中性轴的距离。

3.3梁的切应力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99                    3-21

式中,Q是横截面上的剪力;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00是距中性轴为y的横线与外边界所围面积对中性轴的静矩;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01是整个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b是距中性轴为y处的横截面宽度。

3.3.1矩形截面梁

切应力方向与剪力平行,大小沿截面宽度不变,沿高度呈 物线分布。

切应力计算公式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02              3-22

最大切应力发生在中性轴各点处,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03

3.3.2工字形截面梁

切应力主要发生在腹板部分,其合力占总剪力o95~97%,因此截面上的剪力主要由腹板部分来承担。

切应力沿腹板高度的分布亦为二次曲线。计算公式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04    (3-23)

近似计算腹板上的最大切应力: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05  d为腹板宽度 h1为上下两翼缘内侧距

3.3.3圆形截面梁

横截面上同一高度各点的切应力汇交于一点,其竖直分量沿截面宽度相等,沿高度呈抛物线变化。

最大切应力发生在中性轴上,其大小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06       3-25

圆环形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与圆截面类似。

3.4切应力强度条件

梁的最大工作切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许用切应o,即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07            (3-26)

式中,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08是梁上的最大切应力值;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09是中性轴一侧面积对中性轴的静矩;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10是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b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11处截面的宽度。对于等宽度截面,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12发生在中性轴上,对于宽度变化的截面,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13不一定发生在中性轴上。

4.2剪切的实用计算

名义切应力:假设切应力沿剪切面是均匀分布的 ,则名义切应力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14            3-27

剪切强度条件:剪切面上的工作切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 许用切应力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15,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16       3-28

5.2挤压的实用计算

名义挤压应力  假设挤压应力在名义挤压面上是均匀分布的,则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17            3-29

式中,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18表示有效挤压面积,即挤压面面积在垂直于挤压力作用线平n上的投影。当挤压面为平面时为接触面面积,当挤压面为曲面时为设计承压接触面面积在挤压力垂直面上的 投影面积。

挤压强度条件挤压面上的工作挤压应n不得超过材料的许用挤压应力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19             3-30

1 变形计算

圆轴扭转 ,任意两个横截面绕轴线相对转动而产生相对扭转角。相距为l的两个横截面的相对扭转角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20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21     (rad)       (4.4)

若等截面圆轴两截面之间的扭矩为常数,则上式化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22     (rad)          (4.5)

                                               4.2                  

式中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23称为圆轴的抗扭刚度。显然,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24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25的正负号与扭矩正负号相同。

公式(4.4)的适用条件:

(1)       材料在线弹性范围内的等截面圆轴,即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26

(2)       在长度l内,TG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27均为常量。当以上参数沿轴线分段变化时,则应分段计算扭转角,然后求代数和得总扭转角。即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28      (rad)         (4.6)

T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29沿轴线连续变化时,用式(4.4)计算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30

2 刚度条件

扭转的刚度条件  圆轴最大的单位长度扭转角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31不得超过许可的单位长度扭转角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32,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33      (rad/m)       (4.7)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34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35     4.8

2,挠曲线的近<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在分析纯弯曲梁的正应力时,得到弯矩与曲率的关系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36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37

对于跨度远大于截面高度的梁,略去剪力对弯曲变形的影响,由上式可得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38

利用平面a线的曲率公式,并忽略高阶微量,得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即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39         4.9

将上式积分一次得转角方程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40         4.10

再积分得挠曲线方程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41         4.11

式中,C,D为积分常数,它们可由梁的边界条件确定。当梁分为若干段积分时,积分常数的确定除需利用边界条件外,还需要利用连续条件。

3,梁的刚度条件

    限制梁f最大挠度与最大转角不超过规定的许可数值,就得到梁的刚度条件,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42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43          4.12

3,轴向拉伸或压缩杆件的应变能

在线弹性范围内,由功能原理得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44

当杆件的横截面面积A、轴力FN为常量时,由胡克定律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45,可得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46      4.14

杆单位体积内的应变能称为应变能密度,用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47表示。线弹性范围内,得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48      4.15

    4,圆截面直杆扭转应变能

在线弹性范围内,由功能原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49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50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51代入上式得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52         4.16             4.5

根据微体内的应变能在数值上等于微体上的内力功,得应变能的密度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53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54           4.17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55

    5,梁的弯曲应变能

在线弹性范围内,纯弯曲时,由功能原理得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56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57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58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59代入上式得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60            4.18  

                                                         4.6

横力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弯矩沿轴线变化,此时,对于微段梁应用式(4.18),积分得全梁的弯曲应变能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61,即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62        4.19

2.截面几何性质的定义式列表于下:

惯性矩

惯性半径

惯性积

极惯性矩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63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64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65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66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67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68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69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70

3.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71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72

静矩:平面图形面积对某坐标轴的一次矩,如图-1所示

定义式: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73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74                     -1

量纲为长度的三次方。

由于均质薄板的重心与平面图形的形心有相同的坐标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75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76。则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77

由此可得薄板重心的坐标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78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79

同理有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80

所以形心坐标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81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82                        -2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83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84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85

由式(-2)得知,若某坐标轴通过形心轴,则图形对该轴的静矩等于零,即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86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87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88 ,则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89;反之,若图形对某一轴的静矩等于零,则该轴必然通过图形的形心。静矩与所选坐标轴有关,其值可能为正,负或零。

如一个平面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平面图形组成,称为组合平面图形。设第 I 块分图形的面积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90,形心坐标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91,则其静矩和形心坐标分别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92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93                  -3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94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95          -4

§Ⅰ-2 惯性矩和惯性半径

惯性矩:平面图形对某坐标轴的二次矩,如图-4=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96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97   -5

量纲为长度的四次方,恒为正。相应定义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98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199       -6

为图形对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00轴和对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01轴的惯性半径。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02

组合图形的惯性矩。设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03为分图形的惯性矩,则总图形对同一轴惯性矩为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04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05      -7若以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06表示微面积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07 到坐标原点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08的距离,则定义图形对坐标原点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09的极惯性矩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10                          -8因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11

所以极惯性矩与(轴)惯性矩有关系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12                  -9

式&-9)表明,图形对任意两个互相垂直轴的(轴)惯性矩之和,等于它对该两轴交点的极惯性矩。

下式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13                        -10

定义为图形对一对正交轴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14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15 轴的惯性积。量纲是长度的四次方。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16可能为正,为负或为零。若 y z 轴中有一根为对称轴则其惯性积为零。

§Ⅰ-3平行移轴公式

由于同一平面图形对于相互平行的两对直角坐标轴的惯性矩惯性积并不相同,如果其中一对轴是图形的形心轴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17时,如图-7所示,可得到如下平行移轴公式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18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19                      -13

简单证明之: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20

其中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21为图形对形心轴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22的静矩,其值应等于零,则得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23

同理可证(I-13)中的其它两式。

结论:同一平面内对所有相互平行的坐标轴的惯性矩,对形心轴的最小。在使用惯性积移轴公式时应注意 a ,b 的正负号。把斜截面上的总应力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24分解成与斜截面垂直的正应力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25和相切的切应力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26(图13.1c,则其与主应力的关系为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27      (13.1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28       13.2

在以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29为横坐标、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30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由上式所确定的任意斜截面上的正应力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31和切应力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32为由三个主应力所确定的三个圆所围成区域(图13.2中阴影)中的一点。由图13.2显见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33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图234

阅读:9200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网站地图

免责申明:我要玩起网旨在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完全免费的网站,部分原创作品,欢迎转载,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尽快通知我们!邮箱:279459762@qq.com Copyright 2018-2021我要玩起网

  湘ICP备17006802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