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机械 > 机械制造
+

机械加工工艺流程详解(4)

2014-06-25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文摘


2.5  加工余量的确定
2.5.1 加工余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在选择了毛妫拟订出加工工艺路线之后,就需确定加工余量,计算各工序的工序尺寸。加工余量大小与加工成本有密切关系,加工余量过大不仅浪费材料,而且增加切削工时,增大刀具和机床的磨损,从而增加成本;加工余量过小,会使前一道工序的缺陷得不到纠正,造成废品,从而也使成本增加,娲耍合理地确定加工余量,对提高加工质量和降低成本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工余量的概念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从加工表面切除的金属层厚度称为加工余量。加工余量分为工序余量和加工总余量。
    工序余量是指为完成某一道嫘蛩必须切除的金属层厚度,即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
加工总余量是指由毛坯变为成品的过程中,在某加工表面上所切除的金属层总厚度,即毛坯尺寸与零件图设计尺寸之差。
    由于毛坯尺寸和各工序尺寸不可避免地存在公差,因此无论是加工总余婊故枪ば蛴嗔渴导噬鲜歉霰涠值,因而加工余量又有基本余量、最大余量和最小余量之分,通常所说的加工余量是指基本余量。加工余量、工序余量的公差标注应遵循“入体原则”即:“毛坯尺寸按双向标注上、下偏差;被包容表面尺寸上偏差为零,也就是基本尺寸为最大极限尺寸(如轴妫欢园容面尺寸下偏差为零,也就是基本尺寸为最小极限尺寸(如内孔)。
    加工过程中,工序完成后的工件尺寸称为工序尺寸。由于存在加工误差,各工序加工后的尺寸也有一定的公差,称为工序公差。工序公差带的布置也采用“入体原则”法。
表示加嬗嗔考捌涔差的关系,不论是被包容面还是包容面,其加工总余量均等于各工序余量之和。
Z  = Z  + Z  + Z  + …
    加工余量还有双边余量和单边余量之分,平面加工余量是单边余量,它等于实际切削的媸舨愫穸取6杂谕庠埠涂椎然刈表面,加工余量是指双边余量,即以直径方向计算,实际切削的金属为加工余量数值的一半。
(2)确定加工余量应考虑的因素
    为切除前工序在加工时留下的各种缺陷和误差的金属层,又考虑到本工序可能产生的安装误差而不致使工件报废,必须保证一定数值的最小工序余量。为了合理确定加工余量,首先必须了解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影响加工余量的主要因素有:
1) 前工序的尺寸公差 由于工序尺寸有公差,上工序的实际工序尺寸有可能出现最大或最小极限尺寸。为了使上工序的实际工序尺寸在极限尺寸的情况下,本工序也能将上工序留下的表面粗糙度和缺陷层切除,本工序的加工余量应包括上工序的公差。
2) 前工序的形状和位置公差 当工件上有些形状和位置偏差不包括在尺寸公差的范围内时,这些误差又必须在本工序加工纠正,在本工序的加工余量中必须包括它。
3) 前工序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缺陷 为了保证加工质量,本工序必须将上工序留下的表面粗糙度和缺陷层切除。
4)本工序的安装误差 安装误差包括工件的定位误差和夹紧误差,若用夹具装夹,还应有夹具在机床上的装夹误差。这些误差会使工件在加工时的位置发生偏移,所以加工余量还必须考虑安装误差的影响。
2.5.2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有 3 种:分析计算法、经验估算法和查表修正法。
(1)分析计算法
    本方法是根据有关加工余量计算公式和一定的试验资料,对影响加工余量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和综合计算来确定加工余量。用这种方法确定加工余量比较经济合理,但必须有比较全面和可靠的试验资料。目前,只在材料十分贵重,以及军工生产或少数大量生产的工厂中采用。
(2)经验估算法
    本方法是根据工厂的生产技术水平,依靠实际经验确定加工余量。为防止因余量过小而产生废品,经验估计的数值总是偏大,这种方法常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
(3)查表修正法
    此法是根据各工厂长期的生产实践与试验研究所积累的有关加工余量数据,制成各种表格并汇编成手册,确定加工余量时,查阅有关手册,再结合本厂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正后确定,目前此法应用较为普遍。
2.6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机械加工过程中,工件的尺寸在不断地变化,由毛坯尺寸到工序尺寸,最后达到设计要求的尺寸。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加工表面本身的尺寸及各表面n间的尺寸都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无论是在一个工序内部,还是在各个工序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应用尺寸链理论去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是合理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和计算各种工艺尺寸的基础,因此,本节先介绍工艺尺寸链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工艺尺n链的计算方法以及工艺尺寸链的应用。
2.6.1  工艺尺寸链的概念
(1)工艺尺寸链的定义
    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为了加工和检验的方便,有时需要进行一些工艺尺寸的计算。为使这种计算迅速准确,按照尺寸链的基本原理,将这些有关尺寸以一定顺序首尾相连排列成一封闭的尺寸系统,即构成了零件的工艺尺寸链,简称工艺尺寸链。
(2)工艺尺寸链的组成
① 环 组成工艺尺寸链的各个尺寸都称为工艺尺寸链的环。
② 封闭环 工艺尺寸链中间接得到的环称为封闭环。封闭环以下角标“ 0 ”表示,如“ A 0 ”、“ L  ”。
③ 组成环 除封闭环以外的其它环都称为组成环。组成环分增环和减环两种。
④ 增环 当其余各组成:保持不变,某一组成环增大,封闭环也随之增大,该环即为增环。一般在该环尺寸的代表符号上,加一向右的箭头表示。
⑤ 减环 当其余各组成环保持不变,某一组成环增大,封闭环反而减小,该环即为减环。一般在该尺寸的代表符号上,加一向左的箭头表示。
(3)工艺尺寸链的特征
① 关联性 组成工艺尺寸链的各尺寸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相互无关的尺寸不组成工艺尺寸链。工艺尺寸链中每一个组成环不是增环就是减环,其尺寸发生变化都要引起封闭环的尺寸变化。对工艺尺寸链中的封闭环尺寸没有影响的尺寸,就不是该工艺尺寸链的组成环。
② 封闭性 尺寸链必须是一组首尾相接并构成一个封闭图形的尺寸组合,其中应包含一个间接得到的尺寸。不构成封闭图形的尺寸组合就不是尺寸链。
(4)建立工艺尺寸链的步骤
① 确定封闭环  即加工后间接得到的尺寸。
② 查找某苫  从封闭环一端开始,按照尺寸之间的联系,首尾相连,依次画出对封闭环有影响的尺寸,直到封闭环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封闭图形,就构成一个工艺尺寸链。    查找组成环必须掌握的基本特点为:组成环是加工过程中“直接获得”的,而且对封闭挠杏跋臁
③ 按照各组成环对封闭环的影响,确定其为增环或减环  确定增环或减环可先给封闭环任意规定一个方向,然后沿此方向,绕工艺尺寸链依次给各组成环画出箭头,凡是与封闭环箭头方向相同的就是减环,相反的就是增环。
2.6.2 工艺尺寸链的计算
    尺寸链的计算方法有两种:极值法与概率法。极值法是从最坏情况出发来考虑问题的,即当所有增环都为最大极限尺寸而减环恰好都为最小极限尺寸,或所有增环都为最小极限尺寸而减环恰好都为最大极限尺寸,来计算封闭环的极限尺寸和公差。事实上,一批零件的实际尺寸是在公差带范围内变化的。在尺寸链中,所有增环不一定同时出现最大或最小极限尺寸,即使出现,此时所有减环也不一定同时出现最小或最大极限寸。概率法解尺寸链,主要用于装配尺寸链,其计算方法在装配中讲授。
2.6.3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
(1)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当零件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工序基准)重合时,零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方法是:先根据零件的具体要求确定其加工工艺路线,再通过查表确定各道工序的加工余量及其公差,然后计算出各工序尺寸及公差;计算顺序是:先确定各工序余量的基本尺寸,再由后往前逐个工序推算,即由工件上的设计尺寸开始,由最后一道工序向前工序推算直到毛坯尺寸。
(2)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
    在加工中,有时会遇到某些加工表面的设计尺寸不便测量,甚至无法测量的情况,为此需要在工件上另选一个容易测量的测量基准,通过对该测量尺寸的控制来间接保证原设计尺寸的精度。这就产生了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测量尺寸及公差的计算问题。
  (3)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计算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有时为方便定位或加工,选用な巧杓苹准的几何要素作定位基准,在这种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尺寸换算,改注有关工序尺寸及公差,并按换算后的工序尺寸及公差加工。以保证零件的原设计要求。
    (4)中间工序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求解计算
    在工件加工过程中,有时一个基面的加工会同时影响两个设计尺寸的数值。这时,需要直接保证其中公差要求较严的一个设计尺寸,而另一设计尺寸需由该工序前面的某一中间工序的合理工序尺寸间接保证。为此,需要对中间工序尺寸进行计算。
    (5)保n应有渗碳或渗氮层深度时工艺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
零件渗碳或渗氮后,表面一般要经磨削保证尺寸精度,同时要求磨后保留有规定的渗层深度。这就要求进行渗碳或渗氮热处理时按一定渗层深度及公差进行(用控制热处理时间保证),并对这一合理渗层深度及公差进行计算。
2.7机械加工的生产率及技术经济分析
2.7.1 机械加工时间定额的组成
(1)时间定额的概念
    所谓时间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规定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道工序所需消耗的时间。它是安排作业计划、核算生产成本、确定设备数量、人员编制以及规划生产面积的重要依据。
(2)时间定额的组成
1)基本时间 T  基本时间是指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相对位置以及表面状态或材料性质等工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对于切削加工来说,基本时间就是切除金属所消耗的时间(包括刀具的切入和切出时间在内)。
2栏ㄖ时间T  辅助时间是为实现工艺过程所必须进行的各种辅助动作所消耗的时间。它包括:装卸工件,开停机床,引进或退出刀具,改变切削用量,试切和测量工件等所消耗的时间。
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的总和称为作业时间。它是直接用于制造产品或零部件所消耗的时间。
辅助时间的确定方法随生产类型而异。大批大量生产时,为使辅助时间规定得合理,需将辅助动作分解,再分别确定各分解动作的时间,最后予以综合;中批生产则可根据以往统计资料来确定;单件小批生产常用基本时间的百分比进行估算。
3)布置工作地时间 T  布置工作地时间是为了使加工正常进行,工人照管工作地(如更换刀具,润滑机床,清理切屑,收拾工具等)所消耗的时间。它不是直接消耗在每个工件上的。而是消耗在一个工作班内的时间,再折算到每个工件上的。一般按作业时间的 2% ~ 7% 估算。
4)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 T  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是工人在工作班内恢复体力和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所消耗的时间。 T  是按一个工作班为计算单位,再折算到每个工件上的。对机床操作工人一般按作业时间的 2% 估算。
    以上四部分时间的总和称为单件时间 T  ,即
T  = T  +T  + T  + T  
5)准备与终结时间T  准备与终结时间是指工人为了生产一批产品或零部件,进行准备和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在单件或成批生产中,每当开始加工一批工件时,工人需要熟悉工艺文件,领取毛坯、材料、工艺装备、安装刀具和夹具,调整机床和其它工艺装备等所消耗的时间以及加工一批工件结束后,需拆下和归还工艺装备,送交成品等所消耗的时间。T  既不是直接消耗在每个工件上的,也不是消耗在一个工作蹦诘氖奔洌而是消耗在一批工件上的时间。因而分摊到每个工件的时间为T  / n ,其中 n 为批量。故单件和成批生产的单件工时定额的计算公式 T  应为:
T  = T  +T  / n
    大贝罅可产时,由于n的数值很大,T/n ≈ 0,故不考虑准备终结时间,即:
T  = T  
2.7.2 提高机械加工生产率的途径
    劳动生产率是指工人在单位时间内制造的合格产品的数量或制造单件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崩投生产率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指标。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正确处理好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措施很多,涉及到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组织管理等多方面,这里仅就通过缩短单件时间来提高机械加鄙产率的工艺途径作一简要分析。
由式所示的单件时间组成,不难得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措施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缩短基本时间
    在大批大量生产时,由于基本时间在单位时间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通过缩短基本时间即可提高生产率。缩被本时间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提高切削用量 增大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都可缩短基本时间,但切削用量的提高受到刀具耐用度和机床功率、工艺系统刚度等方面的制约。随着新型刀具材料的出现,切削速度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目前硬质合金车刀的切削速度可达 200m/min ,陶瓷刀具的切削速度达 500m/min 。近年来出现的聚晶人造金刚石和聚晶立方氮化硼刀具切削普通钢材的切削速度达 900m/min 。
    在磨削方面,近年来发展的趋势是高速磨削和强力磨削。国内生产的高速磨床和砂轮磨削速度已达 60m/s ,国外已达 90~120m/s ;强力磨削的切入深度已达 6~12mm ,从而使生产率大大提高。
2)采用多刀同时切削每把车刀实际加工长度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每把刀的切削余量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用三把刀具对同一工件上不同表面同时进行横向切入法车削。显然,采用多刀同时切削比单刀切削的加工时间大大缩短。
3) 多件加工 这种方法是通过减少刀具的切入、切出时间或者使基本时间重合,从而缩短每个零件加工的基本时间来提高生产率。多件加工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① 顺序多件加工。即工件顺着走刀方向一个接着一个地安装,这种方法减少了刀具切入和切出的时间,也减少了分摊到每一个工件上的辅助时间。
② 平行多件加工。即在一次走刀中同时加工 n 个平行排列的工件。加工所需基本时间和加工一个工件相同,所以分摊到每个工件的基本时间就减少到原来的 1/n ,其中 n 是同时加工的工件数。这种方式常见于铣削和平面磨削。
③ 平行顺序多件加工。这种方法为顺序多件加工和平行多件加工的综合应用,。这种方法适用于工件较小,批量较大的情况。
4)减少加工余量 采用精密铸造、压力铸造、精密锻造等先进工艺提高毛坯制造精度,减少机械加工余量,以缩短基本时间,有时甚至无需再进行机械加工,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2)缩短辅助时间
    辅助时间在单件时间中也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在大幅度提高切削用量之后,基本时间显著减少,辅助时间所占比重就更高。此时采取措施缩减辅助时间就成为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方向。缩短辅助时间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使辅助动作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从而直接缩减辅助时间;二是使辅助时间与基本时间重合,间接缩短辅助时间。
1)直接缩减辅助时间 采用专用夹具装夹工件,工件在装夹中不需找正,可缩短装卸工件的时间。大批大量生产时,广泛采用高效气动、液动夹具来缩短装卸工件的时间。单件小批生产中,由于受专用夹具制造成本的限制,为缩短装卸工件的时间,可采用组合夹具及可调夹具。
    此外,为减小加工中停机测量的辅助时间,可采用主动检测装置或数字显示装置在加工过程中进行实时测量,以减少加工中需要的测量时间。主动检测装置能在加工过程中测量加工表面的实际尺寸,并根据测量结果自动对机床进行调整和工作循环控制,例如磨削自动测量装置。数显装置能把加工过程或机床调整过程中机床运动的移动量或角位移连续精确地显示出来,这些都大大节省了停机测量的助时间。
2)间接缩短辅助时间 为了使辅助时间和基本时间全部或部分地重合,可采用多工位夹具和连续加工的方法。
(3)缩短布置工作地时间
    布置工作地时间,大部分消耗在更换刀具上,因此必须减少换刀次数并缩减每次换刀所需的时间,提刀具的耐用度可减少换刀次数。而换刀时间的减少,则主要通过改进刀具的安装方法和采用装刀夹具来实现。如采用各种快换刀夹,刀具微调机构,专用对刀样板或对刀样件以及自动换刀装置等,以减少刀具的装卸和对刀所需时间。例如在车床和铣床上采用可转位硬质合金刀片刀具,既减了换刀次数,又可减少刀具装卸,对刀和刃磨的时间。
(4)缩短准备与终结时间
    缩短准备与终结时间的途径有二:第一,扩大产品生产批量,以相对减少分摊到每个零件上的准备与终结时间;第二,直接减少准备与终结时间。扩大产品生产批量,可以通过零件标准化和通用化实现,并可采用成组技术组织生产。
2.7.3  机械加工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
    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时,在同样能满足工件的各项技术要求下,一般可以拟订出几种不同的加工方案,而这些方案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会有所不同。为了选取最佳方案就需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所谓技术经济分析就是通过比较不同工艺方案的生产成本,选出最经济的加工工艺方案。
    生产成本是指制造一个零件或一台产品所必须的一切费用的总和。生产成本包括两大类费用:第一类是与工艺过程直接有关的费用叫工艺成本,约占生产成本的 70% ~ 75% ;第二类是与工艺过程无关的费用,如行政人员工资,厂房折旧,照明取暧等。由于在同一生产条件下与工艺过程无关的费用基本上是相等的,因此对零件工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要分析与工艺过程直接有关的工艺成本即可。
(1)工艺成本的组成
    工艺成本由可变费用和不变费用两大部分组成。
1)可变费用 可变费用是与年产量有关并与之成正比的费用,用“ V ”表示(元 / 件)。包括:材料费、操作工人的工资、机床电费、通用机床折旧费、通用机床修理费、刀具费、通 夹具费。
2)不变费用 不变费用是与年产量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的费用。当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全年的费用基本上保持不变,用“ S ”表示(元 / 年)。包括:机床管理人员,车间辅助工人,调整工人的工资、专用机床折旧费、专用机床修理费、专用夹具费。
(2)工艺成本的计算
    1)零件的全年工艺成本
E = V • N +S
    式中 E ——零件(或零件的某工序)全年的工艺成本(元 / 年);
    V ——可变费用(元 / 件);
    N ——年产量(件 / 年);
    S ——不变费用(元 / 年)。
    由上述公式可见,全年工艺成本 E 和年产量 N 成线性关系。它说明全年工艺成本的变化Δ E 与年产量的变化Δ N 成正比 又说明 S 为投资定值,不论生产多少,其值不变。
2)零件的单件工艺成本
    单件工艺成本 E  与年产量 N 呈双曲线关系。在曲线的 A 段, N 很小,设备负荷也低,即单件小批生产区,单件工艺成本 E  就很高,此时若产量 N 稍 增加(Δ N )将使单件成本迅速降低(Δ E )。在曲线 B 段, N 很大,即大批大量生产区。此时曲线渐趋水平,年产量虽有较大变化,而对单件工艺成本的影响却很小。这说明对于某一个工艺方案,当 S 值(主要是专用设备费用)一定时,就应有一个与此设备能力相适应的产量范围。产量小于这个范围时,由于 S/N 比值增大,工艺成本就增加。这时采用这种工艺方案显然是不经济的,应减少使用专用设备数,即减少 S 值来降低工艺成本。当产量超过这个范围时,由于 S/N 比值变小,这时就需要投资更大而生产率更高的设备,以便减少 V 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阅读:1947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网站地图

免责申明:我要玩起网旨在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完全免费的网站,部分原创作品,欢迎转载,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尽快通知我们!邮箱:279459762@qq.com Copyright 2018-2021我要玩起网

  湘ICP备17006802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