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生产方式的发展:
迈向高品质、低成本、短前置期之路
丰田汽车公司辛苦地撑过了20世纪30年代,主要业务是制造简单的卡车。在初期,丰田公司以最原始基本的技术(例如在原木上敲钉车体拼板)生产品质不佳的交通工具,结果并不怎么成功。30年代,丰田的领导者拜访福特汽车与通用汽车,研究它们的组装线,并仔细阅读亨利·福特于1926年的著作《今日与明日》(Today and Tomorrow)。他们试验传送带系统、精准的机械工具,以及规模经济的概念。即使在二次大战之前,丰田也已经认识到日本市场太小,需求太杂,无法采取像美国那样的大规模生产的战略。
在美国,条汽车生产线可能每个月生产9000辆,而丰田每个月只能生产约900辆d福特汽车的生产力大约是丰田的10倍。丰田公司的经理人知道,他们若想长期生存,就必须改变大规模生产的方法,以适应日本市场。问题是,该怎么做呢?
现在,让我们向前推进至二次大战后,1950年丰田汽车公司的情况。同时,丰田的汽车事业正处于萌芽时期,日本遭到d颗原子弹的重创,大多数产业都被摧毁,几乎毫无供给基础,消费者也没什么钱。想像一下,你是工厂经理人大野耐一,你的老板丰田英二刚从美国考察汽车工厂[行程当中包括福特的红河联合企业(River Rouge complex)回国,把你叫进他的办公室,沉着冷静地交给你一项新工作。几乎d有老板结束考察之旅返回后,都会交办新工作,不是吗?这项新工作是要设法改进丰田的制造流程,向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力看齐。你不禁要怀疑,当时的丰田英二到底是怎么想的。根据当时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光是“规模经济”这一项,就不是小型的丰田公司可以做到的境界d这根本就像大卫试图挑战歌利亚。
福特公司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其设计是为了大规模生产有限的车款,以满足市场需要。这就是为何当年的福特“T型车”(Model T)只生产与供应黑色的缘故。可是。丰田的情形不同,它必须使用相同的组装线制造出低产量许多车d,因为日本市场的需求量太低无法以专门的不同生产线制造不同车款。福特汽车公司充足的现金及庞大的美国与国际市场,而丰田既没有现金,又生存于一个小国家,在缺乏资源与资本的情况下,丰田必须能快速周转现金(即从接到顾客订单到收取账款的时间必须缩短)。福特公司拥有完d的供应体系,而丰田没有:福特公司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可以实现高生产量与规模经济,而丰田没有这么做的本钱。因此,丰田必须设法调整借鉴福特公司的制造流程,同时还必须实现高品质、低成本、短前置期及灵活弹性。